查看原文
其他

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三课随感

刘丽英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1

个人体验或早或晚——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三课随感

这堂课上完,我相信了一句话:人人都有病!曾经有人和我说,看完中医书发现自己有病,其实看完心理书也是一样的。一位咨询师说的好:心理咨询就是病友谈心加相互感染。你如果心理很“健康”,会很难了解来访者的感受,也很难换位思考。为啥健康打引号呢?因为你是自欺欺人。丛中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人有三种,一种是不觉知的,用傻乐来逃避或掩盖痛苦,貌似健康;第二种是感觉到痛苦,但是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第三种是即对痛苦有感知,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看来承认自己有病好像还挺高级的嘛。

到底课上讲了什么触动了我们的集体对号入座呢?这也是心理学上相当重要的部分了:口欲期(0-1岁)、肛欲期(1-2岁)、俄狄浦斯期(3-5岁)。周老师根据自己十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咨询经验,把这三个重要时期的主要特点分别概括为:依恋与安全、控制与被控制、竞争与认同。比如很多女孩在恋爱时恨不得时时刻刻和男孩粘在一起,就好像老藤缠树,而男孩害怕这种窒息感,拼命地逃回到自己的空间,这就是典型的口欲期对肛欲期的爱情模式,雪萍同学总结:现在当红的“星星”里都教授和千颂伊的爱情就是超典型案例,也许它的爆红正是我们集体潜意识的杰作?还有的人内心里总是有假想敌,对办公室里的权利斗争非常敏感,这可能是俄狄浦斯期的固着表现。

在周老师分享的案例片段里,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片段啊,头脑里的过往在一幕幕地闪回,同学们课后分享时,有的说自己有口欲期的问题,有的说自己有肛欲期的问题,还有觉得哪个期都有问题的,实在是即沉重又好笑的场面。

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个人体验才如此重要啊。你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没有深刻地看见过自己,你在咨询中怎么敢放心大胆地前行,你会担心自己掉进黑暗的陷阱里?以前,我以为只要自己有足够强的反省觉察能力就够了。周湘老师说,每个人的视角都有局限性,而且有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逃回“健康”里,因为面对会让自己很痛!

更加重要的是,个人体验给你提供了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和关系,会带出很多感受和情绪层面的内容,这些才是个人体验的真正价值。理论的知识你了解再多也无法代替感受,因为理智和情感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在防御机制里,还有一个就叫理智化,过于理智的人往往是在防御自己的情感。“情结”就是情感在那里打了一个结,它只有通过再次的情感体验才能释怀。所谓的修通是在情感层面的,而不是理论知识。

从这个培训计划开始,周老师就一直强调督导和个人体验是咨询师的两条腿,它们将支撑着你带来访者走得更远。我开始由表及里的认同。

那么让我假象一下,那条路的尽头是一片什么样的风景呢?对此,周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李孟潮老师的调侃:心理咨询师到最后是活得最没意思的一群人,这个群体以外的人活得才有趣呢。我知道了,心理咨询师是最有希望率先切断轮回的人,有些人愿意选择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生,也是不错滴,人生就是种体验嘛,玩够了才会对其他选择有兴趣。大概咨询师都是玩够了的人。

我还有一个提问机会,这次问个什么问题呢?我想知道,女人在恋爱时到底是在找爸爸还是找妈妈,或者都有?先谢谢周老师了。(文:刘丽英)


周湘:感谢丽英同学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问题里。很多心理学家都总结过,人的一生都是在重复6岁以前的心理活动和那些岁月里熟悉的感受。在我们幼小的那些年月,父母曾经给予过我们的感受,长大后会无数次在我们交朋唤友的过程里重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女孩子谈恋爱某种程度上也是会去寻找和父母曾经互动过的内心感受,或者是生命早期缺失的但一直想要的感受。这些感受可以是爸爸所代表的,也可能是妈妈所代表的,也有可能是父母共同代表的。比如我们在寻找安全的依恋,亲密的抚摸,絮絮叨叨的叮嘱,心心念念的牵挂,这些可能是早期妈妈所代表。比如强有力的保护,果敢勇猛的行为,像大山一样的巍峨,还有一些权威的向往,这些可能是爸爸早年需要给予孩子的心理营养。


So:亲爱的们,你在恋爱里找“妈妈”还是找“爸爸”?或者你一直行走在寻找“父母”的路上!


衷心的祝愿所有朋友,能够穿透这些业障,直面自己的人生,寻到心灵深处契合的伴侣!(答:周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